2015-06-29

叛逆,再正常不過了——維多莉亞


維多莉亞 / Victoria 
導演:Sebastian Schipper
主演:Laia Costa、Frederick Lau、Franz Rogowski、Max Mauff、Burak Yigit
產地:德國
上映年度:2015年

前陣子看《最後的馬拉松》,劇情大致上以體育好手的人生故事為經,以探討德國療養院的利與弊為緯,勾勒出白叟先生活到老跑到老、願意付諸行動讓理想成真的「熱血」故事。今次看《維多莉亞》,電影依然在工藝設計精緻的德國取景,但熱血瘋狂的,是一個從西班牙獨自到柏林打工的少女Victoria,和她在酒吧外邂逅的四個「兄弟」。

第65屆柏林影展於二月中落幕,《維多莉亞》最終榮獲「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可謂實至名歸、貨真價實,片長共140分鐘,採「一鏡到底」拍攝手法,刷新了One Take影片的長度紀錄。除去了後製時期的剪輯作業,誠然挑戰了觀眾(至少我)看電影的習慣。一鏡到底雖然被貼上了「炫技」標籤,不過前製時期整體的調度和場面切換的路線規劃卻更是場考驗,看完《維多莉亞》後,讚嘆攝影師Sturla Brandth Grovlen的掌鏡功力,從凌晨到破曉,穿梭柏林大街小巷20多個地點,覓不得特別明顯之缺失。但這是把雙面刃,在不剪輯的情況下,電影理當無法做到簡練,一些全無劇情推進的部份讓電影冗長化,顯得拖泥帶水。




《維多莉亞》只有短短12頁的劇本,導演讓演員們自由對話,可以說,主角面對各式各樣的衝擊時,呈現出的一舉一動是毫不虛幻的:兩人關係初發生時的害羞曖昧、到雜貨店偷啤酒時的暗中竊笑、在地下室被槍械包圍時的徬徨恐懼、成功完成驚險任務時的狂歡愉快、眼看同伴離開人世時的悲痛欲絕。Victoria的一夜際遇彷彿為一個人一生的縮影,種種強烈的情緒反應落在Victoria身上,時而鏡頭特寫臉部表情,捕捉主角最「直接」的喜怒哀樂。

而導演是以何種方式「間接」表達主角內心感受的呢?這就得關照到配樂了。《維多莉亞》泰半部分依靠背景音樂來引出情緒和醞釀下一刻之意境,也正是透過音樂,劇情的高潮迭起與轉折變化之處能流暢進行,故此,本片的配樂師Nils Frahm功不可沒,他將整部電影的節奏掌控得宜,效果到位。



Sonne在電梯裡提醒Victoria,德國人搭乘電梯時是不會交談的,不過Victoria偏要打破規矩,隨心說話而不顧規範。短短片段,卻寓意深厚:

《維多莉亞》以及《最後的馬拉松》的相同點,在於兩部電影皆連帶涉及社會議題。《維多莉亞》談及青少年在學校裡面對競爭時的心理壓力與走出社會後能否發揮所學,在教育體制內深感無助與挫敗的青少年,敢顛覆日常平靜的生活,拋開緊箍心靈的枷鎖嗎?他們看似一群惡棍,偷取零食、協助搶劫、擅闖大樓屋頂,但他們仍然善良端正,天使永駐心中,那些打鬧嬉戲唯有當事人明瞭。叛逆是體驗人生的一個過程,再正常不過了。


後記:
- 飾演Sonne的德國男演員Frederick Lau亦有參演《最後的馬拉松》,正是給予Paul許多幫助和鼓勵的養老院輔導員。Frederick Lau身為德國影壇表現亮眼的影星,在《維多莉亞》中數次表示自己是純正柏林人,沒有絲毫異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