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6

「歌磁感」聯合平面插畫展



♫ 「歌磁感」展覽緣起

「歌磁感」聯合平面插畫展起源於我們「數位影像處理」課程,老師希望我們不僅僅是將作品完成,也要我們學習如何將作品呈現在社會大眾面前,亦即「策展」。換句話說,這場展覽並非只有交作業的格局,更是與人互動十分重要的練習。

♫ 「歌磁感」展覽簡介
歌曲時常能與我們的心境互相呼應,成了生活中普遍又容易掌握的抒情工具。我們取歌詞中的「詞」的諧音雙關「磁」,意義乃是歌曲與感覺中間彷彿有一座橋樑,這座連結歌與感的媒介,是為磁鐵。我們擷取一首歌中,最有感觸的歌詞,將文字轉化為圖像。

2015-12-15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全新成立電影相關社團!


喜歡看電影的同學有福了,作為南臺灣頂尖的科技大學,電影相關社團不缺席!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全新成立電影相關社團,「高應大映画社」的社團課程大致分成電影理論分析,以及實務方面的拍片教學。創辦人葉乙萱企圖將映画社打造成一個能讓師生互相討論電影的媒介,社團請來劇場人郭孟寬擔任老師,他藉著導讀引領大家認識電影。目前映画社還在設立期,未來有機會和其他組織合作,推出更多彩的活動。

2015-11-25

千載難逢的好導覽


系上外出郊遊日,到高雄美術館參觀「洪就是紅」洪素珍個展,正當我大致繞完一回展覽作品後,駐足於藝術家的簡歷表前,或許導覽員見我讀的認真,特別到我和另一位同學身旁,輕聲問我們有沒有意願讓她引領我們欣賞展覽,心想大好機會當然得把握,於是我們就隨著導覽員的腳步一一細看作品,除了鉅細靡遺的介紹創作理念,還搭著她獨到的見解,從言談之中,發覺導覽員是個氣質優雅又不失創意精神的女性。

2015-11-02

無時不在意識中流竄的煩憂——巴黎電幻世代


巴黎電幻世代 / Eden
導演:Mia Hansen-Løve
主演:Felix de Givry、Greta Gerwig
產地:法國
上映年度:2015年

「有夢最美,希望相隨」,恐怕多數人忘卻了下一句話:期望愈大,失望愈大。當整個社會都在提倡正向思考,究竟要多少焦耳的正面能量,才足夠將暗黑因子覆蓋過去?《巴黎電幻世代》講述一位希冀成為頂尖DJ的年輕人Paul,漸漸消耗熱情的心路歷程,他曾經放手一搏去追逐夢想,但無畏無懼之後換來了什麼呢?有著與原先抱負南轅北轍的新道路,也有著從正面能量得出的領悟。

2015-10-17

心膽懸吊於半空——無處可逃


無處可逃 / No Escape
導演:John Erick Dowdle
主演:Owen Wilson、Pierce Brosnan、Lake Bell
產地:美國
上映年度:2015年

印象猶新,上回看《午夜巴黎》,震懾於Owen Wilson滔滔不絕的流利口才,今次看他褪去喜劇模式,接演驚悚指數破表的動作片《無處可逃》,仍覺得他說起話來略帶書卷氣息,時而癡呆得可愛,特別是他站在浴室門邊向妻子道歉,招認自己未曾想到此刻會身處泰國的那一幕,本該是很溫情的段落,卻被Owen Wilson獨有的個人風采掩蓋過去,變得有些風趣。

2015-09-16

《如煙》的美術技法融入短片《可慾不可求》


於第22屆「臺灣國際女性影展」片單中,有兩部片長雖短,卻精巧出色的參展作品,其一為2013年上映的《如煙》,其二為2014年問世的《可慾不可求》。這兩部納於「幻影新浪潮」單元下的短片,畫面皆是以美術技法構成的。

2015-09-07

寫在2015年的自傳



「這篇自傳是我為推甄大學準備的,當時我執意報名一個科系的面試,可惜在第一階段以統測成績篩選時,因為一級分之差,與台北科技大學的文化事業發展系無緣。而我花了不少時間製作的備審資料也當然沒有送過去,就成了我自己的畢業紀念冊。日前跟朋友聊起升學之路,不免提及這篇前前後後修改超過五次的自傳,刪除重寫與微幅修改皆有。經朋友一問,我又精細的調整了語句,畢竟公開版得更得體一點。」

2015-08-30

一顆擦過心境邊緣的彩球——醉·生夢死


醉·生夢死 / Thanatos, Drunk
導演:張作驥
主演:李鴻其、黃尚禾、鄭人碩、張寗、呂雪鳳
產地:臺灣
上映年度:2015年

二十年前,王家衛的《東邪西毒》故事中,有人贈送黃藥師一罈名為「醉生夢死」的酒。二十年後,張作驥拍了一部跟那罈酒同名的電影,稍有不同之處只在於一個.符號。從王家衛的經典作品說起,皆因《醉·生夢死》有太多劇情細節能跟王家衛的電影連接在同一扣環。

哥哥上禾的房間貼了一張《攝氏零度.春光再現》(電影《春光乍洩》的紀錄片)的海報,受傷的何寶榮(張國榮 飾)在陽台上緊抱著黎耀輝(梁朝偉 飾),上禾跟《春光乍洩》的男主角一樣是同性戀者,也離開自己熟悉的家鄉遠赴異國談戀愛,最終卻以分手且自殺未遂收場。原先《春光乍洩》的劇情是安排黎耀輝以死告終的,但因為拍攝期間正巧撞上張國榮返港準備演唱會的事宜,所以黎耀輝的生命就被重新書寫了一場。這些未出現在正式電影裡的片段,都完好收錄於紀錄片裡,而這也大概是張作驥何以選擇將張貼紀錄片海報的原因吧。

2015-08-20

愛在黎明破曉前,你願《Come Here》

有些電影拍攝續集,是因為第一部成功挑起觀眾味蕾,在市場上造成一大迴響,使得發行公司嗅到了商機,趕緊協調編導與演員們再續前緣,好在短期之內賺夠消費者的錢,此類操作模式好比《無間道》系列。而有些電影拍攝續集,不一定將商業考量設為首要條件,也未必會在一兩年間出現下段類似的故事,反倒是耗盡了多年光陰,待腳本精雕細琢後,才產出了足以銜接情節的作品,如此講究質量的經典案例,好比「The Before Trilogy」:《愛在黎明破曉時》、《愛在日落巴黎時》、《愛在午夜希臘時》。

這三部曲前前後後花費了18年的製作時間,演員們跟隨劇中角色同步成長,從豔遇時的無比好奇到事業巔峰時的成熟穩重再轉變為中年時的俗務纏身。導演一貫採用對談的方式築起整系列電影,三部電影所牽涉的議題皆略有異同,但若要說最浪漫,且充滿綿綿情話的部分,那第一篇章《愛在黎明破曉時》就當之無愧了,Jesse & Celine透過暢談,情愫油然而生,兩人的話題雖天南地北,共鳴卻近在咫尺,有時激情四射,有時曖昧隱現。

2015-08-06

【女朋友。男朋友】中我的快樂時代

如果讓我揀選一部主流的臺灣電影當成自己的年度必回味電影,可以忍受相隔一段時間再觀賞,非但不會覺得煩膩,而且每次看都能得到新感想,那我會當機立斷地選擇《女朋友。男朋友》。市面上關於這部電影的評論業已多元豐富,網路上不乏探討電影裡對威權時期的刻畫,亦不乏有觀眾解讀三位主角的愛情關係。

《女朋友。男朋友》講述一段橫跨三十餘年的故事,電影泰半部分聚焦於主角們的年少歲月,青春時光的所作所為乃是電影重要的元素。我何以厚愛《女朋友。男朋友》,除了劇情發人深省之外,更重要一點是,這部電影的片頭取景自我就讀的國中,打從開場已經抓足我目光,看見演員們活蹦亂跳,齊心衝撞體制的樣貌,確實讓我想起我最輕狂卻最值得回憶的過往。

2015-07-23

悲歌到喜劇的精準跨界.雙子座的王菀之

十年前,有三位聲腺同屬甜美型的女歌手為香港樂壇注入新血:

第一位是當初如果簽對唱片公司,或許可以走上順遂演藝路途,如今已紅透半片天的衛蘭,可惜她將契約遞給了黎明旗下公司A Music,這個不太會宣傳藝人又缺乏續航力的地方,即便衛蘭曾有幾首琅琅上口的歌曲,但盤踞KTV金榜的光景猶如曇花一現。上個月,她轉往國際集團華納音樂發展,十年未能磨一劍,是時候離開舒適圈,讓更多樂迷聽見天籟之音了!

第二位是香港草根的代言人謝安琪,她的歌曲多半帶有濃厚的香港本土氣息,時常「聲」援社會議題,最深得我心的專輯為【你們的幸福】,其中有講述核能利弊的《臨崖勒馬》、探討貧富差距的《十二月二十》、諷刺怪獸家長的《溫室》等等。身為謝安琪的異地歌迷,雖然她發行了兩張國語專輯,用我熟悉的語言跟我溝通,但總覺得缺少了她唱粵語歌的感動。這位道地的香港天后,或許不應該為了迎合其他市場而抹煞原有的性格。近來,她和【殭屍】的導演麥浚龍合唱了一首以黑澤明電影【羅生門】為名的慢歌,除了令人更加期待麥浚龍的新碟之外,也再度讓人認為謝安琪還是最適合唱粵語歌——不妨將林俊傑寫給她的《跟著眼淚轉彎》相較來聽。


第三位是《我真的受傷了》的作曲人王菀之,歌曲的原唱為樂壇公認歌神張學友,他曾在演唱會上邀請王菀之伴奏並合唱這首悲涼至極的情歌,那一刻,唱到我心坎裡的不是張學友,而是王菀之。多少個失眠夜晚,一個人和一台筆電,當冰冷的機器播放起《我真的受傷了》,悶在狹小斗室裡暗自流淚的人是我,感受著王菀之純粹音樂的人也是我。因為獨處,鏡面映照出赤裸面孔,陽光下堅硬如鐵的外殼霎時變為傷痕累累的疲憊身軀,縱使有再多不願坦承面對的心境,都隨著旋律一一釋放了。

2015-07-16

從黃耀明《這麼遠那麼近》凝視張國榮【春光乍洩】

我著迷於一點一點不同色彩的光,這些光,有繽紛的,也有黯淡的,它們其中之一若缺少了,便不會是一幅美麗的圖畫。維多利亞港在漆黑時刻,由於人造光源的襯托,顯得格外炫目。還記得小時候無意中在電視上看到【春光乍洩】的片段,整場的調性既幽暗又陰鬱,最燦爛的景只在車水馬龍流動的街。以前不理解電影的涵義,留住印象的即是王家衛鏡頭下影出的光。

或許是因為片名【春光乍洩】容易記取吧,好長一段日子,這四個字堆積於心裡深處,直至近年才再次回味了電影。終於明白導演為何選擇昏黃色作為首要佈景,原是透過光,間接表達了人物內心的情緒,些許無奈、看似空虛、無比墮落……人生每到了下一個階段,經歷和心智總會影響我們面對嶄新生活的態度,就算是舊時曾經遇到的人事物,用一副全新的眼鏡去觀賞,得到的啟發和結果也會不盡相同。王家衛的電影之所以撐得住歲月考驗,不會被時間洪流沖刷到銀河,就在於它們可以透過各種不同的角度來解讀,以【春光乍洩】為例:一個孩子看【春光乍洩】,也許被嚴謹的美術設計所吸引,想把電影放慢速度細心看過;一個青年看【春光乍洩】,也許糾結於情感苦澀的一面,認為愛情是世界上最難掌握的東西;一個社會人士看【春光乍洩】,也許發現當中濃厚的政治寓意,接著不禁感嘆。


2015-06-29

叛逆,再正常不過了——維多莉亞


維多莉亞 / Victoria 
導演:Sebastian Schipper
主演:Laia Costa、Frederick Lau、Franz Rogowski、Max Mauff、Burak Yigit
產地:德國
上映年度:2015年

前陣子看《最後的馬拉松》,劇情大致上以體育好手的人生故事為經,以探討德國療養院的利與弊為緯,勾勒出白叟先生活到老跑到老、願意付諸行動讓理想成真的「熱血」故事。今次看《維多莉亞》,電影依然在工藝設計精緻的德國取景,但熱血瘋狂的,是一個從西班牙獨自到柏林打工的少女Victoria,和她在酒吧外邂逅的四個「兄弟」。

第65屆柏林影展於二月中落幕,《維多莉亞》最終榮獲「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可謂實至名歸、貨真價實,片長共140分鐘,採「一鏡到底」拍攝手法,刷新了One Take影片的長度紀錄。除去了後製時期的剪輯作業,誠然挑戰了觀眾(至少我)看電影的習慣。一鏡到底雖然被貼上了「炫技」標籤,不過前製時期整體的調度和場面切換的路線規劃卻更是場考驗,看完《維多莉亞》後,讚嘆攝影師Sturla Brandth Grovlen的掌鏡功力,從凌晨到破曉,穿梭柏林大街小巷20多個地點,覓不得特別明顯之缺失。但這是把雙面刃,在不剪輯的情況下,電影理當無法做到簡練,一些全無劇情推進的部份讓電影冗長化,顯得拖泥帶水。

2015-06-28

2015第二十六屆金曲獎雜感

金曲獎壓軸獎項、最佳年度專輯的入圍名單影片取景自「佳佳唱片」,背景音樂選用《明天會更好》,很有意義的。

佳佳唱片橫跨了三十多年,見證了臺灣樂壇的興榮與衰敗與復甦,即使台北車站地下街一間一間收掉,據點僅剩兩間,但老闆從年輕到老愛唱片、願意為音樂產業盡一份心力的態度仍未消失,前陣子更把漢口店移至B1,提供了更大、更乾淨、更舒適的消費空間。雖然我曾檢舉佳佳唱片販賣盜版專輯,不過在那之後都不見蹤影了。佳佳唱片在流行音樂上的推廣和經營,相信聽流行歌曲的歌迷都有目共睹。

至於明天會更好代表什麼呢?我想,就像滅火器樂團的得獎感言,「我們繼續保持熱情跟愛付出給最愛的臺灣,讓臺灣成為更美好的,國家!」每個時代對臺灣明天的期許都不一樣,如今,身為臺灣的下一代,我期待臺灣能成為更美好的「國家」。

2015-06-19

送給十八歲的我


Source: Flickr@Leo Reynolds

願十八歲以後的我仍記得青春時期那顆躁動且充滿爆發力的心。 

我也深切領悟到一件事情:
有能力又有智慧的人,可能不會追求完美,而是講究「圓滿」。 



送給十八歲的我一首詩: 

不要用淚水洗刷內心的憂愁 
也不要無畏的追求無源的泉水 
假若你看錯了生活 
痛苦便是唯一的報酬

2015-06-10

造型團隊完美典範.Rachel McAdams

頒獎典禮過後,誰得了獎,誰成為了遺憾之選,或許並非媒體報導的焦點,電視新聞和平面報章雜誌記者爭先恐後採訪的,當屬四面八方的造型大師,翻開隔天的日報,編輯們花最多心思構想的、佔據全頁篇幅的,總是哪個明星被譽為紅毯第一帥,當晚第一美。從我對大型頒獎盛宴有印象以來,舒淇的打扮,似乎沒有一次是不得體的,髮型、妝容、首飾、服裝、配件、鞋靴,各個環節相互襯托,讓我誤認這些時尚設計只為她一人。

而在國外娛樂圈裡,我十分留意Rachel McAdams,不僅因為她參演的某些電影值得一看,她出席每項活動的穿著,都是經過造型團隊細心規劃的。平時很少關注花邊新聞的我,只要標題寫上了「Rachel McAdams」,無論內容多麼枯燥乏味,我都會點進去一字不漏地讀完,再看看她近期的模樣,「呀~用優雅大方來形容她,依然毫不違和!」

從網站E ONLINE整理了15張Rachel McAdams' best looks(驚嘆!)

Source: Cosmopolitan & PurePeople & Pinterest & Yuku & JustJared

2015 ALOHA screening:
宣傳最新愛情片《ALOHA 飛越情海》,這部在夏威夷取景的電影,頗有夏日海灘氛圍,而這件剪裁特殊的長裙,則營造出了「海浪」的感覺。

2015-06-03

無法阻止魚游泳——最後的馬拉松


最後的馬拉松 / Sein letztes Rennen / Back on Track 
導演:Kilian Riedhof
主演:Dieter Hallervorden、Tatja Seibt
產地:德國
上映年度:2015年

《最後的馬拉松》聽起來像是人在風燭殘年時,進行的最後一場比賽,由此可以想見,本片是一部以白髮老人為題的電影,講述曾經在墨爾本奧運摘下金牌的馬拉松好手,希望再戰跑場的故事。收到這部電影的觀賞消息時,我猶豫了半晌,因為勵志片向來較少被我填寫在清單裡,或許跟我本身非為樂觀主義者有關吧~

然而,將本片全然定義為勵志電影實在有失公平,它雖催淚也富含人生哲理,但導演在劇情方面賦予其他值得探討的議題,讓電影增添了幾分厚度。


2015-05-30

自學,將不再是被中產階級綁架的名詞


受朋友之邀參加了「五月Last Friday x Youth國高中自學生」的聚會,我應該是所有出席的人裡,唯一不擁有「自學生」身分的人。我剛考完大學,處在申請學校的階段,一切看起來都像是要繼續活在大多數人會走的選擇內,這是因為我決定報考最適合我的科系,其中的課程規劃能夠給我帶來滿足和喜悅。

不過,提及我對自己的認同,我從不覺得我是一名正常的學生,反倒傾向用「教育體制內的暴民」來形容自己。認識我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我國中發生了什麼慘痛的事情,讓我對教育體制徹底失望,而且令我萌生踏入教改、為教育盡一份心力的意念。再者,我也喜歡和習慣透過學校以外的資源,例如網路、講座和各式各樣的書籍來擴充我的學習範圍,有時候讀艱深的研究類書刊,雖然囫圇吞棗的成分不少,但我仍很用心地去探討學問,很多學校不會教的知識,都是靠自己的力量學來的。這樣,我可以稱上「半個」自學生吧~

2015-05-19

17歲末滑過新浪潮



距離十八歲差不多只剩一個月了耶~這年恐怕是我有生以來最認真讀教科書的一段日子,學校下課後直奔補習班,忍受不怎麼美味的晚餐,段考模擬考輪番上陣。嗯,在臺灣倘若你沒有經歷過拚大學的黑暗歲月,人生似乎少了點什麼?就是少了「體制化」的經驗吧,像我這種從小到大都不太安於教育體制的學生,真的讓我在17歲好好玩按照規則玩一場升學遊戲了。

2015-05-13

探索身世1997系列之英倫搖滾


Source: Instagram @leo_lennon_

暫離網誌的三個月,我埋首準備升大學考試,無暇關注哪部好電影即將上映,也沒時間細聽哪張新專輯風靡全球,幾乎是零娛樂生活的~於是我翻箱倒櫃,把幾張唱片上的灰塵輕拂而淨,重聽舊時曾是排行榜冠軍的大碟,又,因為我出生於1997年,對這年發行的專輯倍感親切。


1997年,網際網路的發展正要起步,但人類在音樂創作上的爆發力卻開始倒退。這一年,誕生了兩張被稱為「Britpop最後巔峰」的神作:The Verve【Urban Hymns】Radiohead【OK Computer】,這兩張專輯各有千秋,各有擁戴的樂迷。經過了十八年,後者仍活躍於當今樂壇,且已成為殿堂等級的樂團,更是每個自認文藝愛好者十分推崇的團體。至於前者呢,The Verve在發行【Urban Hymns】之前,就已宣布解散,所以此張專輯可說是他們重返音樂界的作品,亦是他們送給英國搖滾盛世尾聲的禮物。


2015-02-20

如獨奏曲般餘韻動人——曼哈頓戀習曲


曼哈頓戀習曲 / Begin Again
導演:John Carney
主演:Keira Knightley、Mark Ruffalo
產地:美國
上映年度:2014年

一個正面臨事業低潮的中年男子Dan,一個剛遭遇男友移情別戀的年輕唱作人Gretta,兩顆失意的心在酒吧邂逅,她毫無預警的被好友拱上台唱歌,台下的他喝著威士忌,原本滿懷感傷的爛心情因為那曲「A Step You Can't Take Back」而有所轉變,視線清晰了,精神活躍了,想著唱片經紀人這個曾經使他生命輝煌的職業即將再度燃燒,她一邊唱,他一邊憑空設計樂器和編曲的鋪排……

《曼哈頓戀習曲》的電影拍子如慢情歌般不疾不徐:導演透過分次效果來處理「A Step You Can't Take Back」,第一次在開場時僅是引出Gretta為一位甫失戀的業餘唱作人,第二次在電影行至二十餘分時,才正式且完整的交代好兩人背景。這樣的段落安排,不那麼直白的起始,或許是導演賣了點關子,讓觀眾有持續觀賞的興致與期待,後段角色設定全然揭曉了,觀眾便可以隱約地掌握劇情走向,隨著兩人的步伐感受音樂無邊無際的渲染力。


2015-02-03

愛是纏綿也是恬靜



小時候愛聽的國語流行歌,隨著時光的轉換消逝,都被新接收的旋律一一疊過去了。舊的專輯,堆在臥室裡最不起眼的角落,上頭還壓著幾本厚重的參考書,播放器許久未吸它們入內,不知道那些曾經陪伴我睡眠的CD,會不會像掉了零件的音樂盒,殘缺不全,音符脫序,偶爾還發出吱吱吱的聲響,提醒我對以往的最愛有多殘忍。存在電腦軟體裡的舊播放清單,要不是更新時自動消失,就是無心聆聽,藉著佔據記憶體的理由,早已銷毀得一乾二淨。

2015-01-19

對一代電影宗師的敬與愛



提要:
此文為作文作業,書寫的時候尚未親身觀賞《一代宗師》3D版,僅是分享與抒發對王家衛導演的敬意。作文題目是「付出與收穫」,以本片做舉例,淡筆紀錄。


近日,電影《一代宗師》的3D版將於院線上映,本片乃是王家衛導演的嘔心瀝血之作。兩年前2D版第一次與觀眾見面時,已讓我們感受到導演對電影的執著和扎實的掌鏡造詣。今回新版本除了在視覺效果上有所提升,劇情亦有了轉變,還未正式公映,就令一眾「嘗鮮」過的影評人擊節稱賞


2015-01-17

圍牆之內,心牆之外——我和我的小鬼們



我和我的小鬼們 / Entre les murs / The Class
導演:Laurent Cantet
主演:François Bégaudeau
產地:法國
上映年度:2009年

我和我的小鬼們,原文片名為《Entre Les Murs》,是「圍牆之內」的意思。顧名思義,本片取景於法國郊區的一所公立中學,然而,這道牆不僅是教室與走廊間的阻隔物,再進一層來說,更是學生和老師、家長和老師、學生和學生、老師和老師因無法理解彼此而形成的「心牆」。


這部電影的劇本架構來自François Bégaudeau的暢銷教學經歷書,導演Laurent Cantet讀畢著作後,便邀他接演教師一角,因此,《我和我的小鬼們》可說是一部十分貼近真實教育現場的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