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3

探索身世1997系列之英倫搖滾


Source: Instagram @leo_lennon_

暫離網誌的三個月,我埋首準備升大學考試,無暇關注哪部好電影即將上映,也沒時間細聽哪張新專輯風靡全球,幾乎是零娛樂生活的~於是我翻箱倒櫃,把幾張唱片上的灰塵輕拂而淨,重聽舊時曾是排行榜冠軍的大碟,又,因為我出生於1997年,對這年發行的專輯倍感親切。


1997年,網際網路的發展正要起步,但人類在音樂創作上的爆發力卻開始倒退。這一年,誕生了兩張被稱為「Britpop最後巔峰」的神作:The Verve【Urban Hymns】Radiohead【OK Computer】,這兩張專輯各有千秋,各有擁戴的樂迷。經過了十八年,後者仍活躍於當今樂壇,且已成為殿堂等級的樂團,更是每個自認文藝愛好者十分推崇的團體。至於前者呢,The Verve在發行【Urban Hymns】之前,就已宣布解散,所以此張專輯可說是他們重返音樂界的作品,亦是他們送給英國搖滾盛世尾聲的禮物。


其實這兩張專輯不僅為英國搖滾留下完美印記,還具有劃世代的意義,由大碟名稱來解讀,便可見一斑。

【Urban Hymns】在臺灣被翻譯成「人文頌歌」,我覺得太難和原文連結了,令人摸不著頭緒,借用中國翻譯的「都市讚美詩」會好些。二十世紀末起,人口大幅由鄉村移往都市,政府建造起現代性的設施,如進步便捷的交通系統和直上雲霄的辦公大樓皆是都市重要的表徵——上述現象在當時被視為開發中的國家特別明顯,我所踩踏的台北正是,北方鄰國的首爾也在2000年達到一千萬人口大關。每個樂團都有其代表樂章,就像Air Supply之於《Making Love Out of Nothing at All》、如同Queen之於《We Will Rock You》、好比Led Zeppelin之於《Stairway to Heaven》,無庸置疑,TheVerve傳遍世界各地的歌曲非《Bitter Sweet Symphony》莫屬。這首名為「苦甜交響曲」的經典作,道出人生本是又苦又甜的,有苦難當然也有甜頭,而倘若我們順著專輯概念來解讀這首講述極端概念的歌,可理解為:都市中時刻兼容秩序與衝突、存在奢華與貧窮、並立生機與頹廢、收羅創新與傳統、包含開放與神祕、充滿權力與宰制……即便鄉村可能同樣擁有這些對比鮮明的景象,但都市更像一架巨型天秤,加劇了這些關係,任何在此端出現的事情,彼端都發生著與它相反的情形。




題外話1:【Urban Hymns】在1997年有多受歡迎?連這部賈伯斯的紀錄片提及iPod初研發時,都以【Urban Hymns】來舉例啦!


題外話2:近年奔走在煩囂城中,常看到潮男靚女身穿印有「URBAN」大字的衣服,可見此字變成了一種生活態度,一個彰顯自我性格的符號。據英文老師所云,這字多為英國人使用,而臺灣的國高中外語教育以美式用法為主流,臺灣人對「CITY」理應較熟悉噢!


題外話3:《Bitter Sweet Symphony》的MV安排主唱Richard Ashcroft行走在英國街上,我嘗試邊讓手機播放這首歌邊走在台北東區,沒想到步伐速度跟音頻搭得上耶!



我們常拿「冷漠」來形容都市人,原因大抵不離都市人工作勞碌,以致經濟壓力沉重,職位爭奪不免明槍暗箭,身心疲憊的狀態下天經地義的無心情搭理陌生人,但是什麼理由誇大了現今都市人的「冷漠」呢?那得數到科技日新月異和電子產品的普及,Radiohead發揮其前瞻的洞悉能力,預知了未來人類將拜倒在科學技術的統治下。仔細觀察【OK Computer】的封面設計,交錯的高速公路再進一步推想便是無邊無際的電腦網路,刻意標註的「Lost Child」字樣則表達了下一代人面對E世代的迷惘和惶恐。這是一張與社會對話的專輯,深具歷史意義,影響後世的不僅限於歌曲創作方面,還引發了人們思索千禧年後該何去何從,該怎麼看待顛覆以往的世界樣貌。


除了【Urban Hymns】以及【OK Computer】之外,1997年著實為樂壇輝煌的一年,同為九零年代英倫樂團代表之一的Blur,也在短居冰島後推出了一張末世氛圍濃厚的同名專輯【Blur】,近來他們重返鎂光燈焦點,我回味了這張大碟,注意到當時已有歌曲名為《Chinese Bombs》:「Chinese bombs, millions jump Chairman's junk, USA Bruce Lee come, save the day Bruce Lee come, the Chinese way」,真是意義深長~是說,布勒強勢復出了,下一個會是我鍾愛的The Verve嗎?或許機會渺茫,但我願意從今天開始期待。


這篇文章頗像自己回看1997年的世界,下一篇,預計回到動盪的亞洲。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