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1

一個國家的興盛在於公民的文明素養

「一個國家的興盛,不在於國庫的殷實、城堡的堅固或是公共設施的華麗,而在於公民的文明素養,也就是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馬丁路德

面臨體制交替的時日,許多家長和學生抓不住政策重點,但學習的目的並非只在升學。無論人格養成或是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學校教育為常人所觸及,而教師是其中核心,古人有云,好的老師使國家興盛,亦即「良師興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教師地位之建議書》指出:「教育的進步,有大部分是要依賴教師的資格與能力,無論是言教或身教皆然。」


學習環境的好壞取決於人,教師品質影響社會未來的走向。可是如今教師水平參差不齊,常有實例報導失格的教職員——這也許是造成師道式微的原因。除了專業領域,老師本身的人格、價值觀都重要。樂見每個在教學主場,或者有意願指導學生的人,能真以所謂教師精神為典範,「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

其實學校就是老師的職場,沒有人一踏入工作場所就表現卓越。做教育不容易,下定決心把教育當成終生志業,很多事情都得慢慢摸索。老師是公務人員,但心態理應避免穩定的薪資呀、無須太多明顯貢獻呀、倒數領退休金的日子呀等等。為人師表,有感於重責大任之存在,付出愛心與耐心,做對學生有益的事,自能獲得學生信服。


當老師永遠都要具備熱忱,這種信念不可消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